朋友圈晒照需谨慎!公安部网安局提醒:这8类信息千万别发,否则

发布日期:2025-05-22 11:08    点击次数:118

谢谢爱阅读的您,每天为您带来最新、最热的社会新闻和世界历史,别忘了点个关注,第一时间获取更新!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

朋友圈不是私人日记本,更非法外之地

你是否习惯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点滴?一顿美食、一张机票、孩子的获奖证书......这些看似平常的分享,却可能成为泄露隐私的"高危动作"。公安部网安局最新提示明确指出,国家机密、谣言、他人隐私等严禁发布,火车票、机票等8类高风险信息更需谨慎,轻则隐私泄露、财产损失,重则面临法律责任。

那些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

2022年11月,黑龙江汤旺县居民李某因在微信发布"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广告,被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刑;2015年10月,一则《取暖费降价了》的虚假信息在朋友圈疯传,发布者王某被处以行政罚款;更令人警醒的是,2023年9月,赵某因在微信群发布侮辱他人信息,最终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这些案例都在印证一个铁律:网络空间的每一句话、每张图片,都受法律约束。

8类高风险信息清单根据网安部门统计,以下信息最易引发风险:

含个人信息的票据(火车票、机票、登机牌)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等证件照片家庭住址、门牌号等定位信息银行卡、信用卡等金融凭证公司内部文件或工作场景照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及生活轨迹未经核实的突发事件视频他人隐私信息(如聊天记录、照片)

法律利剑高悬《民法典》明确规定侵害名誉权需担责;《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散布谣言、侮辱诽谤等行为设定了罚款、拘留等处罚;《刑法》更将情节严重的网络侮辱诽谤行为纳入刑事犯罪范畴,最高可处三年有期徒刑。正如警方提示:"键盘不是伤人之刃",每个网民都应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

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三个关键首先,发布前多问一句"这信息会伤害他人或社会吗";其次,遇到可疑信息先核实再转发;最后,发现违法内容及时举报。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需要每个人用法律意识和文明素养共同守护。

记住:分享的边界就是法律的边界。当你按下发送键时,不仅是在记录生活,更是在履行一个公民的法律责任。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朋友圈的"安全卫士",让阳光照进网络的每个角落。